關於培養智慧,避免因知識伴隨而生的執念,反而造成破壞
(本文原刊登於 三才計畫 Staying Relevant)
觀點:所謂智慧,即意識到自己的侷限的同時,也能保持開放的態度,不執著於特定的想法或信念
1. 知識讓我們戰勝無知,智慧則讓我們克服愚蠢
- 無知(ignorance)跟愚蠢(foolishness)本質上是不同的,因此你有可能知識很豐富,但也同時做出很愚蠢的決定
- 知識的詛咒 : 知識越豐富者,越是容易自動認為專業內簡單的事情,對其他人也應該理所當然,造成溝通障礙與決策失誤
- 知識讓我們得以解決問題,但正是那些解決問題的過程,同時也讓我們變得盲目而不自知
- 解決問題前必須先定義問題,然而正是定義問題的方式,同時也框限問題能被解決的程度
2. 所謂策略,不過是刻意忽略部分資訊,好讓其他部分能凸顯出來
- 沒有白吃的午餐:並不存在只有全然好處,而沒有副作用的問題解決方式
- 所謂的策略,只不過是在很多狀況下,剛好管用的技巧罷了
"All models are wrong but some are useful"
- 我們的認知僅是對真實世界的簡化,窮舉並不可行,因此我們需要思考的捷徑,但要有意識地運用這樣的捷徑,知道他的能與不能,侷限在哪裡,而不是照單全收
- 知識的執念 : 當手裡只有錘子時,所有東西都像是釘子
- 智慧即是意識到知識的侷限,且能放下不必要的執念
3. 沒有空無的存在,實有之物也是無用
- 杯子因為中空,才有裝水的功能,而不是單因為具有實心杯身與把手
- 房子因為有空間,才有居住的功能,而不是單因為具有牆壁、柱子的結構
- 生產力並非只是藉工具得到高效的產出,更在於釋出創造力可發揮的自由
- 知識不僅僅是資訊的積累,更在於擁有思辨與探索的空間,透過好奇與問問題,得到新的洞見與觀點
- 智慧不僅僅是知識的掌握,更在於了解事物彼此間與自身的關聯,進而對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
4. 必須先創造空間(先有空性),水才能進來
- 即便柯達發明了數位相機也無法推出,因為會危及軟片的核心生意
- 即便Google發明了transformer architecture,因為品牌形象動輒觀瞻,是OpenAI大膽推出chatGPT以及微軟先導入Bing
- 創業者的兩難 : 新發展若是會顛覆既有的核心利益,即便想做,既有組織與股東也沒辦法給做
- 管理者的自處 : 最佳的答案往往源自於啟發員工,而不是微管理他們要做什麼
- 把自己的精力照顧好,成果才能自來
- 當我們能享受過程時,生產力就會照顧好自己
- 追求優秀,因為可體會過程中的樂趣和意義,而成功隨緣,因為那是社會的認同,且最終結果受到無數的外部因素影響
- Netflix零規則的智慧 : 透過充分信任、同步情境,並且給予足夠的自主來讓員工做出他們最好的工作,而不是制定各種防弊的規則
5. 跳脫出來,把自己當作對自己的好朋友(或閨蜜),給自己建議
- 研究指出當我們看待別人的問題時,總是比看待自己的處境,表現得更為客觀、有智慧
- 這個現象叫做 Solomon’s Paradox
- 透過有意識地創造心理距離,得以把內心的智慧施展開來,指引我們方向
參考資料
- #657: Professor John Vervaeke — On Cultivating Wisdom, Finding Flow States, The Power and Perils of Intuition, The Four Ways of Knowing, Learning to Fall in Love with Reality, and More
- Emptiness is where the true value lies
- Netflix Culture Deck
- Evonne Tsai 貼文 “創新者的兩難又增添新的案例”
- Solomon’s Paradox: Do You Really Take Your Own Advice?